智慧理工 |  协同办公 |  信息公开 |  邮箱 |  校长信箱 |  English
新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焦点新闻 --> 正文
登上《人民日报》!我校学子入选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
发布人:李昊燃    作者:刘会  资料来源:学生处   时间:2025-05-06  浏览次数:

2025年5月4日,《人民日报》发布了《2023-2024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从12万名本专科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中遴选了100名优秀代表进行展示,辽宁省仅有大连理工大学和沈阳理工大学两所学校本科生代表入选,我校本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子姚骁荣登名录,这也是我校学生首次作为优秀学生代表荣登该名录。

近年来,学校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规范化建设,认真组织国家奖学金评审及获奖学生代表选拔工作,用榜样力量推进资助育人工作,育人成效不断显现。此次,我校学子入选《2023-2024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是对我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沈理工学子的激励。希望广大青年学子以他为榜样,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姚骁,沈阳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1级学生,中共党员。曾获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等奖项14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授权4项。积极投身“爱心助学”等志愿服务,服务时长累计600余小时。

       两年的军旅生涯,他执行过多项阵地演习以及东风导弹运输任务,护国守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他的心间。退役复学后,他将报国之心、强军之志转化为日常行动,积极参与校院两级青马工程培训、党校培训,认真学习党的思想方针和政策,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勇于担当、敢为先锋、甘于奉献,在同学中率先垂范,将志存高远贯穿于日常学习中,将雄心壮志落实到脚踏实地上。在人民军队优良作风的引领下,在兵工精神的浸润下,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他曾多次作为团队负责人参与“返家乡”“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累计被媒体报道10余篇,在实践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红色筑梦实践团队长,他参与寻访抗美援朝老兵李维波老前辈并记录下李老前辈的口述史,带领实践团成员回到各自家乡向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寻访老战士的切身经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与理想信念,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青年中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重返校园后,他便暗自下定决心,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军人的优良作风不能忘记,努力向上的劲头不能松懈,勇“闯”敢拼的决心不能遗失。在不懈的努力下,先后获评国家奖学金、辽宁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沈阳市优秀共青团员、沈阳市优秀大学生等荣誉称号30项,为自己的大学履历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班级班长,他积极加强班级建设,带领班级同学全面发展。班内同学成绩名列前茅,获奖学金10余人,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0余次,所获科技类、文体类、创新创业类比赛国家级、省市级以及校级奖项共计200余项,班级先后被评为“优秀团支部”“三好班级标兵”“五星级团支部”。

三年来,他时刻牢记自己要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和担当,树立了“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以第一作者受理国家级专利3项,发表国家级期刊论文4篇,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授权4项,先后荣获第十五届、第十六届CMC国家级一等奖,连续三届华为ICT大赛一等奖,第十五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一等奖,2024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CAIP二等奖,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技术应用大赛国家级三等奖,第49届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Honorable Mention等共计国家级、省市级、校级奖项140余项。

在部队这个大熔炉,他经历淬炼,褪去稚嫩,成为了一名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将责任扛在肩上的优秀军人。作为兵工学子,在过去三年里,他积极参与“爱心助学”等各类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志愿服务时长600余小时,用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他以身作则,恪尽职守。作为校优秀国防教育辅导员,他积极参与学校国防教育和征兵工作,参加征兵宣讲活动十余场;带头开展校内“雷锋兵”预征班的宣讲和训练任务十余次;参与学校75周年校庆保障任务、新生军训任务,并多次获评校“优秀军训教官”标兵、校“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等荣誉称号。

卸下戎装志不改,不负青春再出发。从卫国战士到兵工学子,身份转变,初心不变。今后,他将始终保持“退役不褪色,青春当自强”的态度,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学习理念,坚定梦想、矢志不渝,用青春和汗水践行兵工学子的责任与担当,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青年!(文/  刘会 姚骁)


辽ICP备05001373号-1 Copyright ©2012 沈阳理工大学